《要反骨就反骨到底》(2020年出版)-中谷彰宏

想獲得成就感,就做些不賺錢的事。

“我的工作好沒意義喔?”
世界上只有兩種工作,一種是賺錢但沒意義的工作,另一種是有意義但沒錢賺的工作。

找工作跟找房子邏輯相同
鄰近車站,格局,通風採光要求,預算卻很有限。
要不是找不到房子 就是找到凶宅。

屋齡 車站距離 房間數量。。。捨棄某些條件,房仲才能協助找到房子。
高薪的工作會讓然把注意力更放在金錢上,低薪的工作則會讓人為了不讓自己已經沒賺到錢而更努力付出,賦予意義。

符合自我風格的事,未必會是自己喜歡的事。

作者不認同“讓天賦自由”這些書籍的說法,作者反而認為“天賦可以自己決定‘如果自己決定要以什麼維生,那就努力學習到能力匹配為止。
工作和婚姻也是一樣,可以選擇原本就容易匹配的合適對象,
也可以為了自己心儀的對象努力不懈到讓對方也喜歡自己為止。

遭到反對卻還在持續努力的事 就是自己的風格

因此 上班族需要一個事事反對的主管,在明理的主管手下是不會成長的。
作者有一本暢銷書《讓我當你的客人》企劃曾經被出版社退稿,反而更激起自己的勝負欲望 一定要讓這本書勝出。

被否決修改後的企劃案 一定會比原本的更暢銷。
不要把遭到反對當成放棄的藉口。

(A 6: 伍佰的《妳是我的花朵》被Twins退掉,他因此自創了花朵舞,到學校到節目上去打歌教舞,誓言要讓這首歌現象級成功。)

自己的工作目標與父母相左。自己的工作目標與父母相左。

保守的並不是父母,而是認為非得聽父母之言的自己。
選擇工作就是在“安全(可預測)” 與欣喜雀躍之間取捨
自己無法決定才會去找他人(父母)商量 所以不要把最後的結果怪在父母頭上。

被罵做得太過的事,就是自己喜歡的事被罵做得太過的事,就是自己喜歡的事

作者曾經出版過一本給20歲年輕人的書,說到做事要重視量不要太在意品質
但自己到了50多歲還是維持重量不重質 因為折讓他充滿工作的幹勁
工作上手之後如果不持續的做超過一些就會越來越沒有奮鬥的動力。
做過頭-提升幹勁-化為自信。
(A6:還是要衡量自己的身心狀況吧 不過不要偷懶到打哈欠流眼淚就是了 雖然現在很多人這樣過日子。。。)

“一件事情做得很成功接下來就會喜歡這件事情”
(A6: 好像是這樣 但是作者覺得這種根本不叫喜歡)

2種人生
“安定”/“刺激”
嘴上一直說要辭職卻遲遲不行動的。。。
人的一生會不停地面臨這樣的選擇

不用一直強調自我的風格

真正習以為常的事會連拍照記錄都懶惰 因為自己根本不會注意到 所以那才是屬於自己的一貫風格。
同上,一直強調公司企業文化是。。。其實反而說明公司缺乏那樣的特色,真正的文化會融入在日常當中。
當一個事情自己做得很習以為常 覺得大家都這樣 但並不是的時候這就是屬於你的做事的風格。
作者詢問過他的編輯“自己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編輯說:看到訊息基本上會馬上回覆。
作者以為所有人都是如此 但事實上並不是,所以“即時回覆”就是作者的風格。

使用網路的人和創造網路的人有本質上的差異

使用網路的是害怕與他人不同的人
創造者都是勇於與他人不同的人。
(網紅呢?嘩眾取寵?)
資本主意就是壓榨那些害怕與他人不同的人。
(想想確實是 公司合法避稅 都是微薄薪資的員工在繳稅)

只做自己喜歡的事

其實是以自己喜歡的目標為目標,為了完成這個目標必須做很多自己不喜歡的事。
成功的人會為了一件喜歡的事去做99件不喜歡的事
(就是蘋果阿公吧)

有自我風格的人面對選擇不會迷惘

“我想要保時捷 但是我沒有錢”說出這種話的人沒有保時捷也沒有錢
有分期付款購買保時捷的上班族,也有為了存錢捨棄所有奢侈品的人 這兩種人都比做不出決定的人來的有魅力。
成功的人可以快速作出決斷。
就算是“死愛錢”與“敗家子”這樣的選項也可以毫不猶豫地選出來。

好好的和人打招呼。

作者會跟每個人打招呼 但是對誰都直言不諱
對此他的一個前輩說:我實在不知道要說你有禮貌還是沒禮貌。

自我風格取決於自己願意犧牲什麼

一個人願意接受負面要素 代表他無比堅定的心。
EX:他認識的保時捷上班族 給保時捷租賃了很好的車位 自己住在很偏僻的地方
另一個人為了要有自己的房子早出晚歸 長時間通勤 待在家裡的時間根本很少。
他說,這些人為了堅定自己的目標 接受所有其他負面的要素 其他人沒什麼好說三道四。

願意接下麻煩工作的人才有機會賺大錢願意接下麻煩工作的人才有機會賺大錢

人不是先賺大錢才有自信而是先有自信才賺大錢
雖然再進一步發展下去會越來越麻煩,但是我想試試“這就是他們的思考方式。

匠人精神。

作者的父母為織品染坊技師,
匠人的工作就在把麻煩的事情更加繁複。
雖然可以輕易避開麻煩事,但是對事情的成就感也會越來越少。
“其實我可以不要做這些事”,偷懶以後 他人的信任會開始降低 隨之而來的收入也會減少。
人工智慧講求的是效率
這就是人與人工智慧的差別。
人類覺得麻煩的事會交給人工智慧,人類反過來被人工智慧學習利用,
即使如此,匠人的工作 人工智慧是辦不到的?
(是嗎?下棋也下不過人工智慧,現在是折疊衣服 用人的角度去思考 年長者,殘疾者,以及“客製化”的事情才做不到吧)

很想拒絕但卻拒絕不了是你的優勢

(作者在他的著作中經常反思當代推行且被接受的文句 想法是不是有弦外之音 或是是否只適用於特定人)這個部分也是,也有說拒絕不了的人都沒辦法有時間做自己的事
這裏作者舉的例子是:書名。
經常是編輯給他了書名之後 他就這個題目去發揮,他非常少更改書名, 除非是完全於自己相反的觀點。
一旦自己決定要與這位編輯共事,不管什麼題材自己都會接受。
會盡全力讓這份工作變得有趣。
作者的標準為:共事的對象越有個人特色 他接受的幅度越大。
(這裏插入幾個其他自由工作者 還有水電職人自己的作法。
因為每個人還是需要基本的生活開銷,有的中小企業主還要考慮更多人的開銷,為了平衡開支以及自我挑戰成長,在有難得的機會但絕對會虧損的情況,先衡量這個對自己能力激發的程度,還有這個時段內的開銷能否支應,會不會導致企業倒閉,如果在不損及企業的情況下,有趣難得的項目就接收吧。印象中那位因為家逢巨變而只有上學10年左右的師傅,為此還學習了電腦繪圖,3D模型 還有比例尺放大,模型以及3D時的角度問題。因為模型很小 真正的成品翅膀為好幾公尺 還必須要接連不斷以“物理永動”的情況下平衡活動,所以在材質 角度 重量上如果不能達到平衡就是失敗品) 因為沒辦法一次成功,不考慮自己沒日沒夜的時間 光是試做品。購買彩繪軟件,購買專業美術品工具等等就花費了不少金額,但完成後的成就感巨大。
不論是在技術上,亦或是曾經因為失學偶爾對自己能力的不確定 都復原巨大。

有被大眾接受的店家 也有特定客戶支持的店家

作者並沒有鼓吹或是指導要怎麼樣備受歡迎,只說了不要對客人人數少而不耐煩,
不論只有一個客人還是兩個客人都要為前來的支持者心懷感激。

還算可以?還差得遠?

“我自認我的工作能力還算可以“
”我自認自己還差得遠”
不是詆毀自己,而是覺得世界很大,需要學習的點還很多,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的人也許放著放著原本很普通的技能也就生鏽過時了。
就算是世界級別被認可的高手也會說出自己還差得遠,因為他們的目標非常遠大。
所以,如果感覺到自己“還差得遠”說明技術已經到達相當程度。

努力工作但不要加班

加班就像是讀大學,又去兼職打工。
人應該要把時間多花在精進自己的能力和學習上 而不是變現變現。
有現在能拿到的錢跟未來能拿到的錢的區別。

不要問我有什麼天份

因為真正的天才往往領先世界不只有一個世紀,所以在他們生活的那個世代他們不會被接受,理解。最有名顯著的例子就是 梵谷。
他終其一生到臨死之前只能賣出一幅畫,他活得極其認真,讓周圍的人不舒服。
現在的人詢問“我有什麼天份” 其實是在問“我有什麼地方可以讓人讚賞”
擁有高度天份卻不能被理解的人是賺不到錢的。
想要賺錢 反而沒什麼天份 距離大眾遠還比較容易。

覺得自己有天份反而會阻礙學習影響生存。

廚師A:為什麼沒有人懂得我的味道呢?(覺得自己味覺天才大家不理解)
廚師B:沒有客人上門,我沒有烹飪的天份。
後者會努力學習,進而得以生存下去。
如果認為自己是天縱英才,一旦自信心被擊潰 就難以復原了。

自信心的建立–從幫助別人開始。

自信怎麼來呢?
有人說賺很多錢,如果你賺了一億,就要繳納50%的稅金。
如果只有今年有這樣的收入,明年的稅務有可能會出問題。
有人說 信心來自存款。
我們能大概算出自己1年的開銷,卻無法估算自己的壽命,是不是會有其他醫療開支,所以,就算有數千萬的存款可能還是難以安心。
如果你天外飛來一筆鉅款,到時候就會來了很多人圍繞,貪圖的都是自己的錢財。
所以,錢本身是沒辦法給自己信心的。
唯有幫助別人,進而發現自己“果然很有用”這時候才會產生自信。
(以上為作者觀點,個別讀者也可以思考自己的信心來源)
“這個人因為我的關係活得更好”
作者曾經收到一封來自偏遠小鎮讀者的信,信上寫著:
“我原本已經不打算活下去,看了你的書我想努力試試看”
作者的學業成績不錯,但因為見血就暈也沒有辦法從事醫療工作,但在多年以後他的一段文字拯救了一個人的性命,拯救了一個性命,也是拯救一個家庭,從此以往這是一件非常不得了的事。
即使只是略盡綿薄之力也會增加自己的信心,
你對別人的用處會變成你的“自我風格”
這是你的專長,也是你的優勢。
做些於己無傷 於他人有益的事。

捨棄多餘包袱就能塑造自我風格

日本社會對上班族比起自由業友好。
自由業(小企業主)與上班族看房,房東會優先租給上班族。
當一個人捨棄“特權”時會擁有龐大的能量。
作者在32歲那年辭職。
在那之前28嵗的時候曾經提出過辭呈,但他的組長暫時讓他不要張揚 想想再說。
結果在他在轉角遇到他一個很優秀的後輩時,這個後輩問他:你是不是離職了?
他很驚訝地問他:你怎麼會知道呢?
後輩回答:臉色一下子就紅潤,肯定是辭職了。

常有人說剛離婚的人異性緣特別好,這也是“放下”的緣故。
擁有並不會讓人產生自信,勇於割捨才會長出自信。
(A6: 同意,囤積症的人多半不是經濟條件不行 而是心理黑洞)
一個人的個人特色在於他願意放下,割捨那些事物,這就是自信的來源。
一個人缺乏自信的原因就在於“有些無法割捨的事物”

把恩惠回報給需要的人-建立堅定的自信

人從嬰兒開始,成長需要來自四面八方的恩惠。
踏入社會工作正是回報這些恩情的時候,但你貢獻一己之力的時候,信心就會逐漸增加。
那些長大成人卻一直說著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人,這種人不會區分工作與興趣。
自信是一切的根本,不停的做對他人有益處的事情,並且不時為了錢而去做就會增長自信。
作者曾經與一位失智但曾經擔任過村里幹部的爺爺聊天,他還能很愉快地談到以前如何協助里民,這是在他腦海中記憶最深刻的事。
幫助別人刻劃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

日常生活中持續做的事會成為自信的根源

不論你自己做了多特別的事情 都比不上吧那些視為稀鬆平常的人
“我去了米其林3星餐廳吃飯”你的體驗比不上長年在裡頭工作的人員。
真正的個人特色隱藏在日常生活持續做的事情中,然而卻又為數眾多的人把偶爾為之的事情當成自己的個人特色。
當你在思考自己擅長什麼?何為自己的強項時,第一個想到的都是平常自己不會做的事,有時候當有人稱讚你很厲害,而你自己覺得???的那件事才是你的強項。
每週都去健身房一次的人 肌肉比不上搬家公司的工人。
摔角選手厲害的地方在於,他們不知要上場比賽 比賽完還有搬走/撤走擂台。
如果墊子繩子不確實,比賽中就會受嚴重的傷,所以他們一定會確實檢查場地,這就是他們的平常。

真正稱得上人脈的朋友根本不會拍照,因為熟稔到覺得拍照奇怪的地步。
一個人的厲害之處來自於日常生活,因此自己通常很難察覺。

划不划算

不一定什麼都要買便宜的,也有那種“價錢真的高但覺得很值得”這樣是最好的物品。
豐田汽車的廣告詞:總是抄捷徑的人,會寫在臉上。
試著做一下代價很大 但很值得的事情。

去除不必要的多餘裝飾

這個我會,那個我也會。
表演一流的小提琴家回顧自己以前的演奏時經常會說:多餘的部分太多了。
拿掉這些表面的東西會讓你不安的話,說明自信不足。
簡潔有力的文章才是最棒的,這就是廣告文案的精髓。
一件事物之所以難以模仿,因為看不出來到底去掉了什麼部分。
能模仿的都是那些虛有其表的部分,
廣告的文案看不到形容詞,因為用形容詞來稱讚產品是庸俗的手段。
外行人寫的文章 充滿形容詞。
第一步就是要去掉形容詞。
穿著制服與套裝的時候最能展現個人特色。
裸體是個人特色最極致的時候,因為骨骼也會暴露在他人面前。
越是添加多餘的額外裝飾 越是失去自己特色。
(A6: 那醫美呢?)

做一些注定徒勞無功的事情

例如:明明只需要1個卻準備了10個。
這些過多的準備 會累積自己的信心。

越利他 越自信

英文多益滿分 並沒有辦法為自己帶來信心
反而是當有人用英文跟你問路,而你用英文回覆他並收到一句“Thank you”的時候才是自信的開始。
《魯邦三世》第五季中有一句台詞:為什麼你願意為我做到這種程度?
魯邦說:我只是喜歡這樣狀態的自己而已。
作者說以前在教學的時候,非常忙碌只能用通勤的間斷時間吃飯糰果腹,到了電車上還不容易有位置坐下來,上車的人當中如果有老太太他還是會馬上站起來。
告訴自己:我已經累到免疫力下降,但我還是可以把位置讓給老太太,我真棒。
只要做些利他的事情就會喜歡自己了。
(A6: 疑問?也有不少一輩子都在伸手跟他人索取,但對自己很有自信喜歡自己喜歡得不得了的人呢)

英雄就是利他的人

(這是電影,醫生跟律師都有學過一些悖論,如果那個人要殺醫生結果不小心把自己弄傷了 動彈不得,醫生是要救人的 但這個人要傷害他 他是可以不救治他的。)

從不擅長的事裡挖掘屬於你的長處和工作趣味

作者年輕的時候有很強的判斷力 黑白分明 但是不知變通,作者的父母也很擔心。
後來作者的第一分工作是攝影助理,對每個人要說不同的話,黑的變成白的,白的變成灰的,各種投機取巧的辦法。
還好自己的第一分工作進入一個亂七八糟的團隊,所以之後他不會因為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