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道德力:超越道德的日本精神

2024年6月29日 下午1:17

二戰以降日本民族道德觀野大幅度衰退
日本的道德觀之所以大幅衰退 是因為遺忘了“超越道德”的精神
日本對儒教的反思產生以下的結論:
過仁,則弱/過義,則執/過禮,則諂/過智,則辯/過信,則損。過勇,則暴。

老子的物極必反 相輔相成 惡中有善,善中有惡,
義與利在節度之間時善,超過了就是惡。
佛教追求從善惡終解放。

福田恆存:日本的道德即為美,美是什麼?就是無污。
日本文化中最接近儒教的為“恥”的意識,是世間又非法規範上的刑罰,是道義上的非難。
罪意識(原罪)為宗教意識,恥意識為人間意識,是優劣上下的評斷。
決定行為善惡的不是神罰,而是世間的制裁,不是來自法律的制裁,而是來自道義的非難,對道義的非難而來的恐懼為恥。
(種蘋果的阿公 還有現在拍一些亂七八糟東西的網紅,雖然追求的事情不一樣 但都是在那段期間不顧羞恥的人)

罪的感受由深到淺
神道,美學的“穢文化”,宗教意識的“罪文化”,最表淺的是人間的 恥意識。

日本原有的清明 潔淨 加上傳入的佛教 儒學 融合出了“誠”的概念。

道德的淪喪原因很多但恰恰是因為 自由平等博愛的傳入
自由 淪為放縱
平等 淪為價值的洗滅
博愛 淪為虛偽濫情
(李登輝先生 擁護的日本武士道 也是戰前的舊日本精神)
不是為了自己的生活舒適,而是將自己作為一個“接到棒子”要跑走這一段路的人 應該要走多遠 要有什麼風景 如何承接上一棒的優勢 然後交給來者。

日本人在道德上的大幅崩解(守法以及為他人奉獻的精神)在泡沫破滅的1990年之後最為顯著,婦女帶著幼兒上電車 沒有人讓座是機器平常的事情。

日本的人權與守法精神,人們普遍對法律的不容置疑。
新宿車站單日人流超過300萬 人們按照先後的一一行進 不需要特別的秩序引導。日本精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