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麼多煩惱是因為你過度思考和追求-草薙龍瞬

作者為一名和尚 知名網紅老高也介紹過他的作品
想要整理這些作品還是主要源自於現在人無路可逃(因為網絡普及)的資訊爆炸,還有無法自外於世界,難以喘息。

新聞報導經常有看到垃圾屋,但是心裡的垃圾有沒有定時清除?

每年幾乎都會看到某個領域的佼佼者突然爆發憂鬱或是其他種疾病而突然陷入生活無法自理的情況,雖然之後都會歸咎於某個病灶,但如果我們可以定期打掃,定期暫停維修,是不是在保存期限來臨之前可以讓這個身體心理保有一定的功能,為自己保留尊嚴,也少給他人負擔?
希望自己可以練習,因此大部分是自己消化的內容 不同的人看到原文可以有不同的解讀與收穫。
另外,還有一個很實際的原因,在身體心理特別勞累的時候,不只是身體會出狀況,就連衣服褲子都會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破損,最近自己坐的竹席坐墊也脫線掉落。人與環境是相互影響,而東西毀損身體不舒服不是為了折磨自己而是一種提醒,是不是方向不對 是不會應該要停下來一下。 就算是現實生活中還有其他的事情在催促 閉上眼睛體會一下自己的情況吧。
自己是不是不小心誤入了不屬於自己的賽道 或是自己已經改變了 但卻還停留在不適合自己的環境呢?這樣對自己跟所處的環境都沒有幫助,為了什麼原因不能離開?
在這種生理心理都比較脆弱敏感的時候,也可以不妨注意一下,自己平時看的影片/視頻,有一些看了之後會嘴角上揚讓自己有像喝了一杯新鮮蔬果汁一樣的舒適感,有的至少解渴,有的卻讓自己更疲憊,我不會執迷不悟的支持追蹤特定創作者,如果覺得不對了就不再續看,有可能不是對方的問題,只是已經不再合適。
如果工作上為了收入身不由己,至少可以在自己能力範圍所及裡為自己減少煩惱,畫出可以保護自己也不干擾影響他人的結界吧。
前言交代得很長,抱著這種心情 一起讀這本書。

內心不斷冒出來的想法就是心靈的髒污

  • 焦躁的情緒
  • 對過去的依戀
  • 太過在意他人的想法
  • 一旦失敗或不如預期就對自己失去信心
  • 不斷重複以上 讓自己陷入負面的輪迴。

只要學會打掃心靈的技術 人生就沒有問題。

打掃心靈的技術 在本書分為5項

  • 暫停 減少負面的回應
  • 削除 捨棄不愉快的過去與雜念
  • 停留 不再徒勞追求 或關注於自己無關的事務
  • 重建 事情不如預期也不動搖 釋放被後悔及依戀等過往綑綁的心
  • 超越 找出造成長年煩惱的根源,實踐克服的方法。

暫停

暫停不必要的內心運作,清洗已經產生的髒污,再替內心換上“正確的思考方式” “如何肯定自己的人生”

產生意識,受到外在刺激,反應,執著。
意識:EX 渴望愛
外在刺激-EX人際網路
如何暫停的特效藥⏸️
貼標籤,提醒自己的心跟正在做什麼同步
EX 我正在打字 我正在走路 我正在喝水 拿杯子,倒水
因為“確認事情”需要專注力 在確認的這一刻會慢下來 沈默
但是一旦停確認 又會開始思緒亂竄
請試著一天分成幾次進行 “貼標籤”的練習。
(多工的時候還有點困難 也許可以在下班後進行練習,我在走路,我打開水龍頭 我在接水 我擦肥皂 我洗手)用這種方式讓自己的身心回到應有的節奏狀態。

煩惱的本體

  • 貪 過剩的想要
  • 嗔 憤怒
  • 痴 充斥著不是當下的想法 畫面 聲音
    之後只要想法出現 就為其貼上 貪 瞋 癡的標籤
    看到“自己有怒氣” 進一步看到怒氣後的真相

癡 妄想事煩惱的根源

  1. 想起來就不愉快的記憶
  2. 對未來感到悲觀的情緒
  3. 雜念 干擾集中精神在當下的畫面聲音
  4. 否定自己的言詞-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因為妄想幾乎不需要能量就可以存活 這是妄想很多的主要原因
什麼都沒有發生 卻看起來一臉不高興的人 就是在經歷妄想的人
想法跟現實的自己符合嗎?
我 在站立 在行走。確認現實的這一片刻就已經脫離妄想

貪 貪是妄想製作出來的

有些人因為被過去綑綁,執著利益或是執著其他事物 給人“貪得無厭”的印象。

少關注也是減少貪念的方式
因為即使得到了 也只是滿足其中一個妄想 對自己的現實卻沒有改變
“自己很優秀”/“特定的職位” 這些都是妄想
為了守住得到妄想 長養了“憤怒” 瞋
無法停止追求沒有必要的妄想 會給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帶來困擾 這其實是心裡的疾病。能覺察 改變心態 調整生活方式。

憤怒是不合理的,因為這樣的情緒對自己沒有價值,會讓集中力下降。
但有人把憤怒等同正義,甚至覺得憤怒的自己很帥氣,這是“我慢” “認同的慾望”
流於“自我感覺良好”。
人生不需要那麼多的事物,也不需要憤怒,不用想那麼多 過得那麼辛苦,這才是真實的人生。

內觀

重新回溯過去的履歷

  1. 客觀事實
  2. 當時反應

年齡幾歲 讀什麼學校 去了哪裡 發生什麼事情
希望別人可以為自己做什麼?
先寫出客觀事實 再描寫自己的反應(貼標籤) 注意避免太過高張的情緒字眼
使用簡單的名詞即可 (講得極端一些其實不會超脫 貪嗔痴)
模板:就是這樣,我當時生氣了。
因為藉由“就是這樣”作為與過去自己的切斷,現在的自己暫時可以理解是什麼樣的情況。
當時雖然有情緒反應 但已經是過去了,經由內觀釋放情緒 甚至漸漸的對事件淡忘或是不再引起情緒(只是人生中的一個另一件事情)。

例如 有一位50歲左右從國立大學畢業的女醫師,一輩子都很努力達成父母的期望 但還是無法達到認可,經常用戰鬥模式工作 也給身旁的人帶來壓迫感,在練習之後,有一次這位女醫師又接到一位年邁的男性醫師的批評,她很快地意識到憤怒情緒,這一次她明白情緒的來源因此沒有被激怒,他詢問那名醫師, 所以對方期望她能怎麼做呢?
回想過去的練習(雖然很痛苦)能從立即反應模式變成理解模式。
只要能暫停 心就能在沈澱後恢復清明澄澈

垃圾,心靈髒污 立即捨棄

意識
把手放在膝蓋 坐著 閉上眼睛 先看到眼前的黑暗 再繼續閉著眼睛看上下左右
繼續維持閉眼 耳朵是不是有聽到聲音 感覺到風 附近的人
維持不動 用意識舉起右手 放下。

在黑暗中仍然能夠感受到的存在就是自我的核心 意識。
意識是能量來源,接受外在刺激之後出現感覺,產生欲求,發生思考。
如果產生的反應有價值那沒有問題,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如何運用 因此產生不必要的反應。
這就是貪慾憤怒與妄想的產生。
過剩的認同慾望與妄想結合就會產生我慢,自己正確比別人有價值的錯覺。
平時的壓力與人際關係的煩惱幾乎都與這些有關。
為了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反應,就要了解內心的運作。
首先:用言語確認,暫停不必要的內心運作。
如果已經產生夾雜澎湃情趣的反應要怎麼樣清洗?
佛陀說 唯有理解。
將意識這股能量,更深入睇運用在理解這件事情。
理解 就是 知道存在的事物時存在的。
單純的知道“有就是有 無就是無” 不反應 不解釋 不思考 只是知道。
就像是閉上眼睛感覺周圍的動靜,看到水果知道是水果就好 不需要去反應“好不好吃” “什麼味道” 理解就是停留在“知道的狀態” 這個就是正念。
正念的絕對貫徹 就是“悟”。

正念練習

雙手正念
閉上眼睛 將實現投向手心,理解手的感覺。
用力握手再張開,感受“手握住” 感受“手鬆開”。
閉著眼睛將手高舉 手放下 體會每一個動作的感覺。

呼吸正念

坐著(躺著也沒關係)
閉眼睛 將視線投向鼻尖或肚子起伏
吸氣 吐氣 停留
如果缺乏集中力 可以加快呼吸速度
如果心情無法平靜則要緩慢調整呼吸
過程中可以善用“貼標籤技巧”

站立 正念/步行正念

可以運用上班前,下班路上或睡前30分鐘練習正念
“貼標籤”是理解客觀事實 正念是細微感受每個瞬間存在的方法
真正的目的應該是超越現在的自己

世界上有多少人就存在多少種活著的意義
千步禪 一邊走一邊數著走到第幾步

閉上眼睛可以感覺到的部分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自我領域
除去這些部分都是妄想區域
包含家人朋友也是 都不在自己控制的範圍

聽到鈴聲 但不去反應就是理解

老闆的守護領域

一位50多歲的老闆 底下有數十名員工 為了業績以及在業界的評價 公司能否在未來生存 經常睡夢中驚醒
依然可以分成

  • 作業-可以用自己的身體做到 就是自我領域
    外界的評價是妄想 業績 以及明年甚至更久的未來能否存活都是妄想。
    時間-可以花費在有價值事物上的時間
    如果時間又拿去做漏心的事(反應或是妄想)可用的有價值時間就更少了
  • 有益-有正面目標的方向
    可實行的方法
    對他人有貢獻或幫助
    能留下有價值的東西

以此為標準 其他的人事物都不要給予關注
停留在自己的領域保守,守護自己的心。

重建

後悔 = 憤怒 + 妄想。
事情已經過去 現在留下的只有妄想,再也不存在。
依戀 = 欲求 + 妄想。

專心一致的前進,捨棄已經過期的夢想(不要執著在沒有也無所謂的夢想)
“想讓自己被認同”的慾念 可能萌生於孩童時期,但是除了吃飯睡覺其他的妄念對自己與他人並沒有益處。
執著這些妄念反而對自己產生誤解 而降低自我評價。

從失敗中振作

“我確實經歷了失敗”只要這樣想就可以了。
自信也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價與判斷,是認同慾的產物。
越執著之前的判斷,反應越是劇烈,我們只要理解反應是妄想就知道該怎麼做。

與他人的關係

對他人的判斷-如果自顧自的做出沒有建設的判斷只是傲慢。
所有的人都不希望被評價 而是希望被理解
當自己被他人批判的時候 也可以試著去理解對方為何會給出這種評價
但自己可以保有不接受他人情緒的空間。
以對方的益處角度思考(公司,小孩)
公司是提高效率 獲得利益 並對他人有所助益
小孩 能讓他們健康成長 獨立

佛不論斷出生與行事善惡

煩惱不是用一生來背負的東西 而是要用來理解與超越
讓內心蒙塵的就是反應
跟這個人在一起很不愉快 原因很顯然
但卻也有不管怎麼更換地方 更換人與生活環境卻還是無法改善心理的鬱悶
這個就是業。
業是從內心深處不斷逼迫自己做出相同反應的力量,內心的慣性反應。
業的特徵-總是做出相同反應
長時間反覆
找不到原因
有些人會因此感到絕望

不要空談自己不曾經歷的事,只需要去實踐能幫自己超脫的道路。

與內心的慣性永別-
替反應“貼標籤”提醒自己 小心,又來了 我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反應的。
貪得無厭,競爭慾
憤怒
我慢
妄想-總是回顧過去 對未來異常悲觀
自我否定的業 認為自己做不到 沒有價值

甚至也有結合型態 例如 用權勢壓人的上司 頤指氣使孩子的父母
有多少種人 就有多少種業
對業產生覺察“內心的反應又出現了,就是那個–業”
在無法立即覺察的時候 只能經由“反省”
閉上眼睛回想當天
在日記中寫下觸發慣性反應的事
對願意專心傾聽的人說
先重新回溯事實 -原來我對對方保持這種期望 這是貪欲
從回溯重覺察
能夠看清自己的業非常了不起 很多人都這麼一輩子過去了
克服自己的業之後
要擺脫父母的業
EX工作能力很強 卻與上司相處得很糟
這名員工很希望在上司身上得到他在父母身上無法得到的認同。
進而延伸 無意識地學習 無意識地反抗

1.把父母當成一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冷靜觀看
2 如果察覺父母的關係是痛苦的根源 就保持距離
3 面對自己 當類似的反應又要產生的時候 告訴自己 是業
4.好好吃飯 好好睡覺 該活動活動 該休息休息 增加正念的力量
另外 父母 孩子 這種關係 在佛教裡也是“妄想” 這只是關係的一種概念而已。

業是推動世界的力量

1.貪欲 財富的集中
將富有與人是否有價值綑綁 大多數的人都不富有,大多數的人都沒有價值,變成單方面的控制利用。

  1. 憤怒 被迫參與戰爭
    我慢與妄想結合 造成人對其他人的遭遇無動於衷。

克服 反應 執著 業 之後就能達到中立

智慧

中立的心-不被反應影響的安定
正確的理解-理解所有的存在 不反應 不評價 不解釋
正確的思考-朝正確的方向 思考有效的方法
慈悲的心-期望所有人都能得到幸福。
不會憂慮未來 不會執著過去 可以百分百的專注當下。

現在做的事 說的話方向是否正確 現在的想法是否對自己或他人有助益
正確的理解+正確的思考即為智慧。

人生的最高價值

超脫痛苦 讓心清明澄澈
我們不需要去配合外在的世界 因為外在與自我領域的是妄想
如果覺得痛苦 問一下自己“我的思考方式是不是有誤?”

日常的幸福

能吃 能睡 能用五感去感受每天與季節天氣的轉換
能在需要自己的地方貢獻一己之力
能尊重他人 理解他人的努力與喜悅。

一步一腳印 一定有一天感受到“能這樣活著 真好 這樣的日子也不錯”

2024年6月30日 週日 下午3:00

返回頂端